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农业综合开发杂志
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五原县中低产田改造纪实

周文廷  王冬梅

    9月是河套最美的季节,从田野到场面到农家小院,到处可见成堆成堆金黄的玉米棒子和大而饱满的葵花盘子……丰收不仅堆积在地头场院,更显现在村民们那一张张笑脸上。

    内蒙古五原县新公中镇创业村的王三福就是这欢乐人群中的一员。因为,他的30亩地2013年又获得了大丰收,老王估算了一下,收入至少要比上年多出2万多元。老王由衷地说:“这么好的收成,多亏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说这话的不仅仅是王三福一人。走进五原,走进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村组,和村民们聊起近年来村子里的变化,大家都会提到农业综合开发,都发自内心地称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民心工程。为甚这么受欢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排灌配套,地块整齐,地好种了,产量高了,收入增了,你说农民对农业开发是个啥心情?就两个字—高兴。”谈起农业开发,项目区农民总是喜不自禁。

    中低产田改造致富有盼头

    阴山脚下黄河环绕的河套平原,素有“塞外江南”之称。五原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就镶嵌在河套平原中心。

    五原县现有耕地230万亩。由于地处河套地区最低洼之处,立地条件差,渠低地高、易灌难排,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当地农民称之为“渠低地高土圪旦多、深浇漫灌草堰子大”、“沟满壕平水鼓症,广种薄收盐碱重”。而农民的种田方式则是“春天锄头、夏天镐头、秋天锹头、冬天二锅头”。

    “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五原县230万亩耕地仅配套了80万亩。如何建设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如何构筑北疆生态屏障?……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首要战略任务,作为首要增收工程,下定决心,干字当先,集中攻坚,全力推进。”从县长郭占江对这一连串现实“拷问”的认识中,足以看出该县县委、县政府改造中低产田的决心和勇气。

    2008年,在国家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五原县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调动多方力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五原县和胜乡宏伟村村民王二高兴地说:“我们村的地盐碱大、缺渠少路、没有排水,小麦、玉米根本种不成,每年只能种点葵花。2012年夏天的雨涝灾害致使全村近60%的地绝收。当年我们村全部纳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有效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想办却办不了的事。农田的改造治理,让我们对增收致富更有了盼头。”

    “大破大立”人地面貌新

    近年来,五原县农发办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建设实行大破大立,重新规划项目区。在全县各乡镇公开竞争立项,采取先干后补的办法,对立地条件较差、破旧力度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何谓大破大立?就是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采取“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办法,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沟渠路;统一开挖沟渠、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

    “五原县耕地高低不平、土堆多,地块杂、不规则,若再像过去那样修修补补,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结合河套地区农田实际,提出大破大立的土地治理新思路,把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耕地全部‘打破’,推倒重来,放在一个盘子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再统一分配,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水不畅造成的‘水鼓症’等问题。”五原县政府副县长樊俊梅谈起这几年农发项目建设如数家珍,“大破大立的核心,就是通过土地综合治理,改变灌排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民增收;大破大立的前提,必须保障项目区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变、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承包耕地数量不减、农民收入不降。”

    五原县中低产田改造还有个打破常规的做法:秋浇预留干地、调整来年种植计划、实行冬季施工。“农时季节土地松软,大型机械进不去,施工又毁庄稼,这期间只能干些渠道衬砌、植树造林等辅助工程。等到9月底庄稼收割完开始规划放样,天一冷,地上冻,大型机械就能进去‘开膛破肚’、拉运积土,平整土地,这样既不占农时,又不耽误进度,破解了施工难题。”五原县农发办主任白振业介绍说。

    五原县按照“一盘棋”的思路,构建了县委、政府统揽全局,部门协调配合,镇村全力推进,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县级层面,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列为政府“一号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难点问题、关键事项由县领导亲自协调和督办;在部门层面,从水务局、林业局选调懂专业、业务精的优秀干部到农发办配合工作,加强技术力量;在镇村层面,乡镇干部包村、包项目、包标段、包地块、包渠路,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村组干部和农民代表组成监事会,参与项目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企业层面,积极开展标段质量、进度评比竞赛活动。

    群众积极参与是工程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每年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立项前,县政府都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倾听意见,组织讨论,让群众从内心理解、认可、支持、配合工程建设,普遍做到了“四个同意”。即:同意实施整治项目、同意实行大破大立、同意重新调整地块、同意自行解决矛盾,并进行了签字认可,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矛盾。县里还多次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观摩会,帮助群众算效益账,算长远账,使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实现了由不要项目到争抢项目、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阻碍施工到帮助施工的“三个转变”,甚至有的村社出现了群众集体慰问施工单位,给企业送瓜、送菜、送肉的感人场面。

    “五原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土地是唯一的资源,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只有搞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可以说,大破大立中低产田改造的做法,是我们‘拿头碰出来的’,当然,也让我们这届政府最有成就感。”樊俊梅副县长感慨地说。

    从“三差”到“四增”看变迁

    “中低产田改造就是要给老百姓最大的实惠。”郭占江县长斩钉截铁地说,“项目争取回来后,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把项目放在土地条件差、基础设施差、产出效益差的‘三差’村。在用足用好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因清运积土、开挖渠沟形成的超额投资,我们采取农民投工投劳、政府以奖代投等方式弥补,争取把每个项目区都做成优质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切实让项目区百姓长久受益。”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举措,五原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了“四个增加”:一是增地。通过清理积土、平整土地、渠道裁弯取直等,项目区新增耕地6万亩,新增耕地率达12%。二是增林。利用新增加的耕地,实行宽林带、大网格造林,破解了农林争地矛盾。三是增效。实现灌排配套、沟渠畅通,灌溉期同比缩短5~7天;盐碱化程度显著降低,耕地质量明显提高;田间道路四通八达,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增收。粮食亩均增产15%~20%,项目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通过测算,每实施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新增耕地约1200亩,新增造林面积约400亩,年增产粮食约100万斤,年节水约60万立方、节省水费2万多元,年节本增收230多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200多元。

    新公中镇创业村的王三福算了一笔账:全组288口人,原有耕地不到1500亩,整治后达到1800亩,人均可多分1亩地,人均年增收800~1000元。原来地块零碎,一家二三十亩耕地分成十几片,整治后集中成3片,这样既方便了种地、浇水,耕作成本也下降了,同时采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亩效益提高300~500元。粗略一算,一家一年增收万元以上。

    一户人家、一个组尚且如此,一个县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据五原县农发办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2012年,五原县完成改造中低产田49.7万亩,开挖疏竣渠道5375.95公里,衬砌渠道443.84公里,配建渠系建筑物15251座,修筑农田道路4558.9公里。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5%提高到98%,改善灌溉和除涝面积49.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20.5万公斤、油料1118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4707万元,农民纯收入总额增加6519万元。

    “五原县地多质差,目前还有150万亩农田没有完成改造治理,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希望财政、农发等有关部门在项目分配上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五原县领导的想法,更是五原县20多万农民的心声。

    放眼中低产田改造后的项目区,耕地平整一望无垠,田间道路纵横交错,灌排渠系笔直畅通,农田林网郁郁葱葱……曾经的盐碱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发办)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