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全国农发工作会议>书面交流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辽宁省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于稳定增加农业投入的引导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支撑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2008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72 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肉蛋奶、蔬菜、水产品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丰富,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76 元,实际增长10%。从我省实践看,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基固

  省政府紧紧抓住被列入粮食主产区的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集中投入、措施综合配套的优势,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中,每年都坚持与有关部门配合,集中资金重点用于20 个国家级优质粮食基地县,大力扶持优质粮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和良种与技术推广。仅2005-2008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560.4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5%。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针对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重点,推广采用水田衬砌、旱田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多种节水模式,近几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安排节水灌溉面积占土地治理项目总面积的40%左右。针对辽宁省有1500 万亩低洼易涝地,主要排涝工程老化失修的状况,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利部门密切结合,从200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基本农田治涝工程建设,共投入财政资金4.2 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6 亿元,共修建排水闸站381 座,改善排涝面积371 万亩,基本解决了全省重点涝区严重渍涝问题。

  同时,积极支持辽宁东部山区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56 万亩,扶持林地特色资源开发,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林农的收入水平。

  二、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严把项目立项关,重点扶持影响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等薄弱环节,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做大做强优质粮、畜牧、渔业、蔬菜、水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草药、食用菌、林产品五大特色产品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围绕这些优势农产品,进一步优化五大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即:大力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优质稻米、水产、水果和畜牧业发展;稳定提高中部平原地区粮食生产和精品农业质量;突出特色搞好辽东地区绿色稻米开发、天然林保护,发展林果药材经济;加大力度发展辽西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快速实现辽北地区粮牧并举的产业格局。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2005 年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扶持产业化项目290 个,辐射带动农户200 多万户,对促进产业化发展、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截至2008 年底,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9 户,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27 户。

  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我省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吸引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到项目区推广各种农业增产综合配套技术、优良品种、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据统计,2005 年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600 多项次,累计培训农民265 万人次,吸引省以上专家900 余人,其中科技副职(副县长、副乡长)20 人。项目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到60%左右。如盘锦市推广稻田养蟹增收技术,亩产水稻1300 斤,每亩稻、蟹纯收入达到1500 元,2008 年全市稻田养蟹达到75 万亩,不仅探索出“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的增收道路,还为生物互用和共生创造了条件,推进了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同时,根据区域发展重点,从2005 年开始,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全省不同区域重点建设了一批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实现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建立了铁岭开西5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优质高产水稻基地、新民市大民屯高效温室示范基地、建平县黑水林草牧示范基地、凌源设施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岫岩五味子示范基地等。目前,全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含现代园区)已经达到214 个,为发展我省现代农业树立了示范样板。

  四、坚持多元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财力保障

  按照“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省级财政在配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0 % 的同时, 还一并承担贫困县、少数民族县的配套任务。各市、县也足额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沈阳、盘锦、丹东等地市本级每年还多配套部分资金,用于地方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二是鼓励农民筹资投劳。与农村综合改革密切配合,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引导项目区农民发挥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对其直接受益的土地治理项目筹资投劳,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三是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贴息、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原则,搭建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2005-2008 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总额达102.3 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43.5 亿元,吸引社会资金、银行资金、外资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58.8 亿元。

  五、创新扶持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增添活力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推动农产品基地生产与加工建设为主要内容,投入财政资金4500 多万元,择优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 多个,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民收益的最大化。同时,从2007年起,我省还开展了4个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盘山县高升镇和开原市庆云镇为国家级试点项目。通过试点,统筹安排支农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跟进,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明显进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两年全省要在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通过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和林业经济四个产业,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推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平均水平。到2010 年,全省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发展到800 万亩,畜禽养殖及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 亿元,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450 亿元,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00 亿元。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高标准、长效型、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压缩高耗水农田灌溉,发展配套挖潜、喷滴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注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基固本,为加快全省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和林业经济四大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覆盖产业面宽、投资集中稳定、措施综合配套等优势,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为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和林业经济搞好良种繁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能力,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