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全国农发工作会议>书面交流
坚持“六化”并举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山东省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由数量、质量并重,以生态、安全为方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3002.7 亿元,与2002 年相比, 年均增长13.7 %;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同步增长,总产达到852 亿斤,比2002 年增长2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1 元, 农产品出口99.8 亿美元,分别比2002 年增长91%、63%。

  这种好形势,与我省多年来长期不懈地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自1988 年国家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国家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入195 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897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9 %, 其中绝大部分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规范化农田和特色农业产业带;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171 个,其中有310 多个成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自2003 年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规模大幅度增加,采取产业集中、开发集中、规模集中的模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更加显著。2003 2008 年, 完成开发投资86.36亿元, 1988 年以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的44.3 ,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02 亿元, 地方财政资金25.73 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029.88 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80.75 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面积折实50 万亩,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10 个,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9.6 亿斤,新增农产品生产、储藏、保鲜、加工能力1260 万吨。可以说,农业综合开发为我省粮食持续增产、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让农业综合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等重头戏中当主角、打头阵、干硬仗。结合山东实际, 我们提出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制度化管理”“六化”并举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

  我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对主要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规划,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为中心,确定扶持“五大主导产品”,建设“五大优势产业带”,突出抓好“四个一批”。“五大主导产品”是指粮油、蔬菜、林果、畜牧和水产品。“五大优势产业带”是指建设胶济及京沪高速公路沿线优质农产品生产出口加工,鲁中南干鲜杂果、畜牧、蔬菜生产加工,胶东半岛沿海水产、果品生产加工,黄河三角洲畜牧、特色水果,鲁西畜禽、粮棉、食用菌产业带。“四个一批”是指支持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过得硬、打得开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开发项目立项的前提就是必须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功能,把土地治理、生态改善、产业化经营、科技示范、龙头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选准扶持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亮特色产业,做到开发一片,带活一片,致富一片。

  二、规模化开发逐步加大

  我省有中低产田6000 多万亩,改造任务重,增产潜力大。我省编制的《山东省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 年粮食总产达到1000 亿斤,需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 亿斤,我们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一项主要措施来抓,根据粮食产业布局,按流域、按灌区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年实施。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80%以上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用于73 个粮食主产县。工作中,重点抓好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中,70 % 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其中50%以上用于发展节水灌溉,使机井灌区全部实现地下管道化。同时抓好土壤改良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做到适地适树,科学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林木覆盖率提高4 个百分点以上;注重扶持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物质装备水平。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目标。在生产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建成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仅2003 年以来,发展优质粮食基地700 多万亩,其他优势农产品基地370 多万亩,以项目区为中心集中连片上万亩的基地发展到400 多个,其中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有兖州优质小麦、寿光蔬菜、肥城有机食品、沾化冬枣、滕州马铃薯、金乡大蒜、青州花卉、日照茶叶、蓬莱葡萄等,都成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知名基地。

  三、标准化生产逐成体系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之策。我省在项目区内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鼓励推行实施种养殖G A P 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逐步建立完善从产地到餐桌的检验检测体系和从产前到产后的监管体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2003 年以来,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1000 多项,获得省部级质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80 个,绿色食品120 个,有机食品40 个,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000 多万亩;项目区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比2002 年提高了10 个百分点。项目区已经成为全省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的领头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档次

  山东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省份。到2008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近7000 家,销售额超过8200 亿元。从我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看,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优先扶持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2003 年以来,扶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500 万亩,带动农户100 多万户,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40 万人。二是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使其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如通过对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连续四年的扶持,使该公司由一个过去不知名的民办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肉鸭养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08 年公司总资产4.6 亿元,销售额达7.7 亿元,利税4300 万元,带动周边3600 多个养鸭户,增加农民收入6000 多万元。三是充分发挥开发项目的载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发合作、龙头企业联合等方式,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场建设。2003 年以来,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600 多个,入社(会)成员达10万多户,扶持专业市场40 多处。

  五、外向化农业深入发展

  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一批”,进一步夯实外向型农业产业基础。在项目区内,坚持“ 四个优先”,优先支持外向型产业发展,优先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优先支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优先支持农产品国际质量认证和国际商标注册,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和水平。2003 年以来,项目区内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出口30 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形成了以烟台龙大、潍坊乐港、泰安亚细亚、临沂绿润等具有一定规模企业为代表的外向型龙头企业群体。如通过对枣庄市鲁南牧工商联合公司连续11次扶持,使一个资产不足千万元、年产值3600 万元经营困难的企业,发展成为资产过10 亿元、年销售收入20 多亿元、年出口5000 万美元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六、制度化管理日益规范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我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严格执行财政资金配套政策,逐年增加预算,并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块用于配套,千方百计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减轻欠发达县的资金配套压力,从2004 年开始,省财政全部承担了30 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县级财政配套任务,5年共为欠发达县配套资金6000 多万元。从2007 年起,我省又采取财政资金倒配制度,严格按照各市配套资金的安排情况确定省以上财政资金投资规模,对配套不到位的,省里将减少其投资规模或停止直至取消项目县资格。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对符合招商条件的项目和区域优先立项、优先开发。并把农民想不想干、能不能干作为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让农民在开发中当主人、唱主角,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据统计,2003 2008 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45.45 亿元,其中农民筹资投劳10 亿多元,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了投入规模。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上,全面落实国家制定的项目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等各项制度,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在资金管理上,不断健全完善县级报账等各项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钱,按制度办事,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和投资评审及审计等部门的作用,把监督检查工作贯穿始终。建立健全了年度绩效考核制度,每年组织两次全省性大检查,对各市的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根据年度考评情况,确定各市下年度投资额度和开发任务。

  三是强化领导机制。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紧抓不放,常抓不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对做好开发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2004 年以来,连续出台的6 个省委一号文件,都对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6 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列入了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党委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项目区当成指导工作的试验田、示范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和动力。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