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全国农发工作会议>大会发言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安徽省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积极参与粮食增产三大行动,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载体

  2005 年开始,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以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总产为核心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增产三大行动,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这三大行动,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效应。从2006 年开始,集中部分资金,建立省级科技示范点,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内容。3 年来,省本级集中900 万元科技推广经费,依托省级农科院、农业大学和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了35 个省级科技示范点,主要推广示范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4 项核心技术。每个示范点建立了100亩由专家驻点生产的展示区、1000 亩由科技单位及专家主抓的核心区、1 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10 20 万亩的科技辐射区。通过3 年的实施,核心区小麦、水稻单产普遍提高100 公斤以上。去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04 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产24 亿斤,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二是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建设高标准农田。去年,我省选择了15 个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且粮食生产规模较大的种粮大户,开展了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服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支持种粮大户活动。共支持种粮大户建设高标准农田4.22 万亩,带动种粮大户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0 多万元。今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了30 个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

  三是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 多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798 个, 累计投入资金90 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209.57 万亩,新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5.54 亿斤,受益农民达2300 多万人。特别是在去冬今春黄淮海地区遭受50 年一遇的罕见旱灾中,皖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兴建配置的设施关键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抗旱保苗的中坚力量。

  二、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部署,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探索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的有机结合,着力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一条龙”模式。立足当地主导产业,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扶龙头与建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的新机制,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共开展27 个农业综合开发“一条龙”新模式试点,其中省级试点10 个, 安排土地治理项目资金9000 万元,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100 万元, 围绕省级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采取在全省范围内竞争立项的办法,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共同设计,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不断加强资金整合,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新渠道

  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2008 年,我省在进一步加大县级资金整合力度的同时,开展了省级资金整合的尝试,省农发局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进行反复协商,形成共识,实现了资金整合的省级突破。一是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在保持立项、审批、管理、监督、验收评价原渠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综合立项、加强管理、各尽其力、共享成果”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进行资金整合。二是选择试点,开展合作。先后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与国土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以及扶持种粮大户、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施粮食增产三大行动等方面的整合试点。三是明确方式,加强管理。采取“省级主导、县级实施、联合选点、共同评估、分别管理”的办法,各部门每年选定一批项目,通过“四统四分”的方式进行整合,即“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验收,分别筹资、分级负责、分工建设、分步实施”。两年来,三部门整合项目共10 项,整合资金达2.6 亿元。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对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新机制

  我省特别注重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机制,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新办法。如阜阳市近年来创立的“业主负责制”,对机井、电灌站等经营性工程,项目建设前,采取公开、自愿、竞争的方式,经过合法程序,选择具备条件的农户作为业主,由农发部门和业主共同出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颁发业主权证,业主获得工程使用和经营权。业主负责制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了部分工程农民筹资筹劳问题,落实了建后管护责任和主体。池州市建立了农民意愿表达机制,让农民全面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落实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自2004 年以来, 全省多数地方还建立了农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行工程专业监理的同时, 对点多面广的小型工程, 聘请当地有文化、有经验、有威望的农民作为农发工程建设质量义务监督员,让他们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强化了项目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较好地解决了小型工程建设管理难和工程建后管护难等问题。此外,针对有些地方存在的项目规划零散,整体和长期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的问题,去年,我们按照“连点成片、提档增效”的思路,探索安排少量资金在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项目区进行试点,围绕不同年度的项目区进行填空、补缺,使之在皖北地区形成一个面积3 万亩的集中连片、且全部属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规模效益,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后管护和巩固提高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我们将深入贯彻回良玉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进一步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