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领导讲话
王光坤:全面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精神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

bt365官网主任  王光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央进一步作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决策部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全面分析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发展现代农业。

  一、领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明确提出五项任务,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要求,明确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更加有效地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今年3月24日,国务院召开了新一届政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以及中央农办、国研室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胡静林部长助理汇报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办就修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和调整联席会议成员建议作了说明,中农办领导和联席会议成员发表了很好意见,楼继伟部长在发言中着重强调,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好事办好。会议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审议通过了财政部提出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布局调整思路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

  汪洋副总理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特别指出,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进,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继续做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汪副总理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加繁重,地位更加重要。农业综合开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汪洋副总理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

  汪洋副总理的讲话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经国务院领导同意,讲话以财政部文件印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农发机构,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联席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联席会议精神,结合贯彻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应该从“把握一个总基调,明确三项硬任务,落实三大推进措施,构建一个保障体系”来深入思考,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个总基调就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这是国务院领导对今后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理解这个总基调,必须明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核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方略是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个纲,抓住这个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的可持续、环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以及农民增收的可持续等就全盘皆活。

  三项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一是要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好中央确定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把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碗里主要装中国生产的粮,关键要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把节水高效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标准。去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出到 2020年底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坚持把投入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度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扎扎实实地推进开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根基。

  二是积极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今后,要进一步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对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资产收益由全体社员共同享有。要大力支持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要探索构建以供销社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在优化布局、精准开发的同时,切实加大开发项目区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对生态脆弱、资源过度开发的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退,但在生态建设方面不仅不能退,还要积极支持这些地区治理污染、恢复植被、涵养生态。

  三大推进措施就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

  一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联席会议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局,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落实开发布局调整措施,围绕农业发展可持续战略,转变开发方式,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性、综合性开发的特点,实行人、才、物和科技综合投入,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销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各级政府要稳定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使之与承担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相匹配。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预算要继续有较大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按照规定要求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取消主产区县级配套任务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确保资金不留缺口。与此同时,要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要更多探索利用市场化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竞争立项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新形势下,要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必须改革创新,完善开发体制机制。要完善统筹开发机制。农业综合开发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综合”,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农发搭台、部门唱戏”的思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进行整合涉农资金的试验,在政府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下,将各类涉农建设资金集中使用,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之间的“无缝对接”。在建设规划上,农业发展、土地整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其他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要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相衔接。在资金安排上,其他涉农资金要与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相配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在开发方式上,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多措并举、整合协同,努力突破单一措施的局限性。要创新项目建管机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许多是公益性的,要更多地釆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管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建管。要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护主体,保证建设成果能够长期发挥效益。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的比重,积极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要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下放审批权力,把项目规划、资金分配等职能更多交给地方特别是基层,发挥基层的能动性,增强项目制定、执行的针对性。要积极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度,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提高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透明度、公正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要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管理制度,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中期规划和年度滚动计划编制工作。要不断优化项目管理,并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绩效。

  一个保障体系是强化部门协作和组织保障。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多部门共同协商和参与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凝聚共识,形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合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理顺机构管理体制,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要与所承担的建设任务相适应。国家农发办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定好政策、抓好重点,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需要,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

  二、认清形势,扎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等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从粮食供需看,我国人口13亿以上,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必将呈刚性增长趋势。初步估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4万亿斤左右,按2013年1.2万亿斤总量计算,还差2000亿斤缺口。粮食供需的紧平衡,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一大难题。从资源环境约束看,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方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导致生态资源不断恶化,已经到了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步。最不可持续的就是水资源,湿地退缩,湖泊锐减,江河断流,而且缺水还有向地下蔓延的趋势,目前我国共形成地下水漏斗240个。还有严重的是土壤污染。加上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耕层变薄,土壤养分失衡、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土壤生物群系不断减少。耕地资源已经到难以为继的地步。从劳动力结构看,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农村日益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严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日益凸现。

  总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倒逼我们必须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立足国情,顺应趋势,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农发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神,调整开发布局,完善运行体制,改进管理机制,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2013年,按照新一届财政部党组和楼部长提出的农业要“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的要求,重点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把上述思路凝练成“三大区域”和“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必须抓好推进落实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界定三大区域。要围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考虑,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布局,以开发县为单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生态农业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划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对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研究制订不同的开发政策,整合项目,精准投入,实现开发政策和区域功能的有机结合。

  (二)实施“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保,就是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独立承担3.4亿亩、改造重点中型灌区1575处。各地要根据“保”的要求,明确开发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调,就是要调整开发布局、开发结构和投入比例。调布局,就是要在批准的各省(区、市)总体规划框架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三大区域划分的原则,分解落实到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开发县。无论哪一类区域,都要以水资源为前提,以土壤资源为基本,以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必备条件。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既支持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区大规模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支持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和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将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调整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完善开发县退进机制。调结构,就是既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开发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发展各具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并按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把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股份合作经营等项目调整到合理区间。调比例,就是合理确定全国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投入比例,并根据不同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比例,其中,重点开发区域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性开发区域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化项目的投入要适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限制性开发区域用于生态治理的投入要占较高的份额。同时,三个区域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比例也应有区别,特别是支持发展股份合作的投入比例要逐步增加。

  转,就是转变开发方式。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这一抓手,立足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有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

  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进,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对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走出去”项目给予支持。

  三、狠抓落实,努力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方向已明,布局调整大局已定,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狠抓落实,抓实抓早抓出成效。

  (一)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加强粮食主产省区和产粮大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从2014年起,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并轨,2003年以前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更新提质。同时,实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受益。要继续加大利用贴息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力度,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做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要认真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含量。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各地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三大区域、六字方针,明确各区域划分标准、要素和要求,细化区域开发重点。国家农发办将研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布局。

  二是积极实施节水增粮工程。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要实施“节水工程行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切实改变大水漫灌习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水灌溉及旱作农业技术。要缩小开发范围,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降低开发强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停止开采地下水;继续支持黑、吉、辽、蒙4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支持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以发展生态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对生态资源基础条件较好,通过开发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并能持续增加农业效益的地区,支持适度规模化开发林业、果业、茶叶、木本油料等生态经济。在大规模改良草原牧场的同时,有选择性的开发利用南方山区草地,扩大肉、奶产品供给能力。继续加强对石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地方的治理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和部领导关于加强农用地膜科学使用的批示精神,选择部分地区开展高标准农膜推广使用试点,优先在“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机制,促进残膜回收。大力支持低碳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设施建设。同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有机肥料生产、以畜禽粪便等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循环农业试点。在治地治水同时,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支持高效肥料和低残留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扶持促进产能提高、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项目。

  (三)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示范群。继续坚持六个理念,在建设规模连片、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基础上,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试点,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功能、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标准化规模养殖功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功能、农业科技“育繁推一体化”功能、物联网和精准装备功能。并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形成具有现代化农业特征的示范群。积极探索运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二是引导龙头带动发展农业产业链。按照扶大、扶强、扶优、扶特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商品转化率。重点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范围。支持以粮牧渔禽林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种养基地规模、加工产能和冷链物流能力。支持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县(市、区)发展特色产业。研究完善贷款贴息扶持方式,撬动和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贷款贴息项目坚持扶持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重点扶持粮油加工转化及“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工贷款贴息。

  三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研究支持农民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直接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土地流转规模大、农民股份合作经营体系比较健全的合作社直接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流转合作社经营,也支持由合作社先行流转再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农民合作社立项条件,扶持额度逐步与合作社注册资本和成员数量挂钩,重点支持合作社实施种养基地及产地初加工、储藏保鲜项目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社吸收农民承包地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试点扶持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形成的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不断加大对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四是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权利的实现形式。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资产收益由农民广泛享有的试点。研究制订相关试点办法,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由合作社自主经营或参股龙头企业经营所获得的红利,在提取规定公积金和资产折旧后,由流转土地承包权的全体社员分享。继续试点龙头企业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由合作社或农民持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企业要拿出30%以上,逐步达到50%,使流转生产基地、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农民或合作社作为优先合伙人,参与企业分红。今年开始,要研究全面推进农民或合作社在项目中持股的方案。对于农民持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权利,我们草拟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形成资产农民持股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将提交这次会议讨论后颁发。请各地区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切实把中央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权利的精神落到实处。

  (四)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进一步提高部门项目的精准性。部门项目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优化布局,与地方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贯彻落实联席会议要求,选择部分资源条件好、工作基础扎实、管理规范的地区,开展高效有机肥料生产使用推广、高标准农膜使用推广和废旧农膜回收等试点。在试点过程中,探索扶持基层供销社如何成为真正服务“三农”、与农民建立紧密联结机制的市场化经营实体。选择3-5处水源丰富、规模适度、基础较好、地方财政保障有力、技术和管理力量较强的中型灌区,启动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试点,使中型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确保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水源保证。进一步推进良种繁育、木本油料、生态综合治理、土地复垦等项目建设。要研究完善有关部门与地方农发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五)按照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做好外资项目工作。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在不违反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总体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基本同步。外资项目区要高度重视外资项目工作,加强外资项目管理和监督,加快外资项目实施进度,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六)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一是强化资金管理工作。健全资金投入机制,稳定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探索利用市场化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竞争立项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完善统筹开发机制,认真总结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按照“农发搭台、部门唱戏”的思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进行整合涉农资金试验,达到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最佳效果。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综合因素法”,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资金分配结果将适时公开。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预决算公开工作,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全程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管理工作。为提高投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从今年开始,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编制下一年度的项目滚动计划。要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力争起好步、开好头。要做好实施计划与滚动计划的衔接,年度滚动计划以外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下一步,国家农发办还将按照财政中期滚动规划编制的要求,积极研究编制农业综合开发中期规划,实行项目滚动管理。

  三是加强项目评审工作。近年来,国家农发办把项目评审权基本都下放给地方和部门了,国家农发办只对各地区和各部门上报的拟立项项目,组织专业机构进行抽查审核。今后国家农发办重点是对各地评审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各地区和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评审工作,切实担起责任,以选准、选好项目为核心,严格项目评审把关,增强财政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项目评审工作要适应开发思路调整要求,把环境影响、减排评价作为重点评审内容,更加注重项目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耕地面源污染控制以及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的科学治理等。今年,国家农发办将适时出台结构性评审办法,各地区和部门要完善结构性评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级农发机构现场评审、专业咨询机构的职业性判断和省级综合性论证作用,严格项目评审程序、细化评审指标、落实评审责任,提高评审质量和水准。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农业综合开发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行“四个转变”,即由事后检查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相结合,以事中监督控制为主;由每年集中全面检查,转变为常年重点检查;由以委托中介机构检查为主,转变为以农发办为主、适当聘请中介机构人员参与检查;由检查竣工项目,转变为检查基层农发机构绩效管理情况,并根据需要抽查重点项目。今年,我们将在全国抽取1/3的省份,重点对2011年以来的竣工项目和2013年在建项目进行检查。各地也要把监督检查作为农发机构的重要工作,常年开展,常抓不懈,通过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同时,认真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是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水平。要把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有机结合,把绩效管理工作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通过检查促绩效,通过绩效评价验证管理水平,防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研究修订绩效考核办法,实现绩效评价与项目决策、项目实施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七)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和省一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改变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研究建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体制机制,把项目立项、建设逐步让位给市场主体。建立预算分配、计划执行和监督管理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制止“跑部钱进”,赋予基层农发机构更多的立项审批权、资金分配权。要充分发挥地市级农发机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多地赋予其在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省级农发机构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管理、项目评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

  (八)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开发水平。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农发机构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农发机构领导班子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锐意进取的干部队伍。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战略调整思路,出台的新举措、新制度较多,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水平。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风险防控管理。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在对现有信息系统整合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新系统,使其成为涵盖项目布局、项目申报评审、项目监控、流程控制、运行动态管理、资金管理、绩效管理等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国家办计划今年适当时机,召开现场会,推广河北农发办的经验。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各级农发机构要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广泛运用报刊、媒体、网络,重点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的新思路、改革创新的新举措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国家农发办主任王光坤2014年5月6日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