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安徽省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绩效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

  安徽省农发资金管理工作在国家农发办的指导下,始终围绕农民群众受益最大化、社会支持农发工作力度最大化、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最大化的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督管理为保障、以创新机制为方略,高标准严要求履行资金管理职能,大力推进农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绩效化建设,实现了资金科学分配、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

  一、建章立制,严格监管,切实强化农发资金管理基础

  制度是基础,监管是保障。“十一五”以来,我省与时俱进地完善政策制度,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不仅构建了科学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也确保了各项政策制度有效执行。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不仅是资金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更是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我省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政策、新制度和新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工作规则》、《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监管处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若干意见》等综合性政策制度,以及项目结余资金、管理费和“先建后补”等专项管理制度办法,构建了科学分配、规范管理、全程监控和严明问责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确保政策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的根本性保障。近年来,我省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员联系工作制度,对项目县资金管理实施全程监督指导;开展项目资金大排查、部门项目和外资项目以及示范区等资金专项检查活动;加大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力度,每年开展1-2次中期检查,并实施分级验收和省级全面验收制,定期组织财务互审,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促进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主动配合审计、财政监督等部门开展项目资金审计,邀请人大、政协等部门监督指导,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农民监督员参与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深化政务公开,在政府网站、安徽日报等媒体公开项目评审、资金安排等情况,在项目区公开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等情况,在全省农发系统全面开通800免费公开投诉电话,全程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监督。

  三是实行绩效考评。为全面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项目建设成效,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质量考评、绩效管理等规定和《安徽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我省从2010年开始,选择部分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考评。两年来,共对7个开发县的9个农发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选项论证、科研评估、计划编报、规划设计、组织领导、招标采购、施工监理、质量监督、资金监管、竣工验收和建后管护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通过绩效考评,不仅及时修正了偏差,提高了效率,也为更加合理地安排项目、分配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流程再造,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农发资金管理机制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们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积极开展探索试点,构建了信息反馈、监督约束、激励引导和责任落实“四位一体”的农发项目资金精细化管理体系。

  一是突出全程监控,构建信息反馈机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开展资金全程监控系统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了农发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监控平台,将资金监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现各级财政农发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过程的实时监控、动态管理。2011年,此项试点工作已在全省所有市推开。

  二是突出制度创新,构建激励引导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开展竞争立项、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绩效考评等探索试点,建立了以提升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引导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财政农发部门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单位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突出公开透明,构建监督约束机制。树立 “阳光农发”理念,采取报刊、网站、公示栏、公示牌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各界、项目区农民及项目实施单位,全面公开项目评审立项、资金投入规模、工程与物资招标采购、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内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项目竣工验收等情况,全程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是突出奖惩分明,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统一、激励约束”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和界定各级财政部门、农发部门,项目乡镇、项目实施主体、施工单位等部门责任,积极构建农发资金使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管理体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每个项目、每道环节的资金管理职责有人抓、能落实。

  四项机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农发资金监管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单一注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实现了资金管理全程监控。通过监控平台,及时掌握各地项目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移交管护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二是强化了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管理的主动性。通过激励引导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了项目实施主体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大了财政资金引导效应。三是增强了资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创新监督约束机制,扩大了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范围和内容,真正做到了“阳光农发”。四是落实了项目建设的责任制。通过明确和细化资金使用与管理职责,落实了各参与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与责任。

  三、科学分配,规模投入,着力提升农发资金使用绩效

  提升绩效,是农发资金管理的根本目标。“十一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以农发资金为平台,大力开展支农资金整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实行连片开发,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实施统一规划、连续扶持、连片开发的“31+1示范工程,集中资金,加大投入,实现每个市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项目区,每个产粮大县都有一个3-5万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土地治理项目区。20062011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70.3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753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85亿公斤。建设了62万亩“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安徽粮食8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现代农业元素的综合融入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是实行集群开发,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和“671”转型倍增计划,以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为重点,通过整合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和专用化原料基地49万亩;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转型升级,累计新增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40.2亿公斤、新增产值190.6亿元、带动429.7万农户增收42.2亿元;通过项目实施,扶持了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建设活动,直接带动14万社员走上了合作经营、共同致富之路。通过整资金、建基地、扶龙头、促合作、带农户,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多个富有安徽特色的产业集群,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推进了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是实行立体开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新路径。2008年以来,我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经营、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等现代农业元素,实施统一规划、综合投入、立体开发,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示范区由6个很快发展到24个,共集中农发资金13.1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5.5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2.06亿元,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示范面积近百万亩,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土地流转20多万亩,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扶持培育各类农村服务组织48个,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据各地区位及资源优势,拓展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进企业144个,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农民新村39处、新居10506套,初步呈现了“基础设施标准化、经营形式规模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生产过程科技化、农民新村城镇化、目标效益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特征。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