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调查研究
探索按产业进行综合开发的新路子
——江西 江苏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优势农产品发展情况的调查

  bt365官网调研组

 

  江西、江苏两省农业综合开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到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开发思路。江西、江苏都是粮食主产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既不能重走过去“以粮为纲”的老路,又不能“重钱轻粮”,无视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如何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将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协调统一,是两省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江西根据本省实际,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粮食主产区和其他优势特色产区,分别确定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集中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相对于以前的做法,在开发思路上实行“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单一围绕水稻搞开发,向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转变;二是由过去开发项目各自为战,向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转变;三是由过去产业目标多元化,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转变。通过选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各类项目,把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江苏农业综合开发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市场需求、不讲效益、不管农民意愿的开发理念,强调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效益,尊重农民意愿,着力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集中资金,重点投入,把水稻、蔬菜、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把花卉、水产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优化区域布局。基于新的开发思路,江西立足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划分为三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明确具体的开发模式。一是在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平原的46个粮食主产县,围绕打造江西粮食核心区,推行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稻--畜禽”产业开发模式,即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推广种植一季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一季黑麦草,结合发展草食畜禽;二是在环鄱阳湖地区,推行建设两用高效农田、发展水产水禽和水生植物产业开发模式,即排水可种水稻,灌水可养水产、水禽或种植水生植物;三是在丘陵山区,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林果产业开发模式。

  江苏农业综合开发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取向,确立了不同的区域布局。一是以淮北、沿运沿淮、苏中里下河和苏南环太湖流域为主的优质稻米产区;二是以沿海和淮北等地为主的高品质棉花产区;三是以苏南和苏中等地为主的“双低”油菜产区;四是以淮北、沿海、环湖等地为主的特色蔬菜产区;五是以苏南设施盆花苗木、苏中苗木盆景、淮北观赏乔木为主的花卉苗木产区;六是以沿海里下河、徐宿等地为主的优质蚕茧产区和苏南丝绸深加工桑蚕茧产区;七是以沿江、沿海、太湖、洪泽湖、里下河等地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区。通过优化布局,全省各地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三)选准主导产业。江西农业综合开发在2000年就强调各地要充分认清本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业。每个地区都要编制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全省经统一论证后,正式确定为该地区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产业。一段时期、一个地区只能扶持1?2个重点产业,不能经常转换“频道”。根据资源特点和传统习惯,对比分析本省农产品与全国其他地区及国外农产品差异,确立产业成长性好、竞争优势明显、对全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中药材、水产水禽为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产业历史悠久、规模大、涉及面广、产业基础较好、种植规模趋于稳定的优质水稻、生猪、油茶、蔬菜、毛竹为着力改造提升的产业;产业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规模不大、成长性较好的茶叶、蚕桑、苎麻等为适当扶持的小产业。对适宜重点扶持产业和着力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的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围绕这些产业来安排。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根据粮食主产区政策要求和全省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等特点,将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制定了20042007年优质稻米产业和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施规划。优质稻米产业基地投入7.5亿元,同时吸引其他资金2.5亿元,每年分别建设优质稻米生产高标准农田80万亩、100万亩和120万亩;投入3亿元重点扶持10家大型稻米加工企业、5家制种企业和3个大型稻米批发市场。特色蔬菜产业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通过建设出口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基地,培育28个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县和6个特色蔬菜产业化示范区,总面积达740万亩;重点培育40家有发展潜力的蔬菜加工和出口龙头企业。江苏高邮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使全市近一半的稻田建成了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同时,投入1500万元扶持双兔米业公司,使其年加工稻米能力达到30万吨,并开发出大米蛋白、米乳等深加工产品,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四)扶持关键环节。为保证优势农产品产业整体健康发展,两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重点地扶持了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基地、良种繁育和龙头企业建设。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主要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开展技术培训、扶持良种繁育和稻米加工企业为主;支持脐橙、蜜桔和中草药产业,主要是建设种植示范区,帮助农户解决机耕路、灌溉用水和用电难题,扶持种苗繁育基地,扶持产品采后加工、储藏企业和批发市场建设;支持蔬菜产业,重点是扶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的加工龙头企业;支持水产水禽产业,重点是扶持加工、流通和良种繁育项目。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重点。在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扶持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农田林网改造、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大中型配套农机具购置、农民培训、环境监测测控技术体系建设等;在龙头企业建设方面,主要帮助企业引进技术、改造生产设施、购置生产设备,建设仓储和流通设施等。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收购站点简陋、加工设备落后、规模上不去等困难。从2002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724万元,连续三年扶持该企业,帮助企业建设现代化茧站、扩建蚕茧烘干线、购置桑蚕茧综合利用设备等,使企业一跃成为年销售收入12.8亿元、利税5000万元、自营出口4341万美元、带动蚕农11.4万户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强化科技支撑。江西、江苏两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含量作为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西近三年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共完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436个,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0个,培训农民42.7万人次。安远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210万元,引进优质脱毒苗木,建立了4个苗木母本繁育基地,每年为全县及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质脐橙苗木220万株,使全县脐橙种苗良种率达到98%以上;投入4600万元建设脐橙生产基地,推广“山顶戴帽(涵养林),山腰种果、山脚建塘(养禽鱼)、猪沼果配套”的科学开发模式和反坡梯田、竹节沟、百喜草护坡等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投入474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3家果品加工储藏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光谱色选分类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备,扩建脐橙仓储保鲜库。通过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科技支撑,该县脐橙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促进农业结构调优、效益提高、产业增强。一是确保科技投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的8%,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产业化经营项目把是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作为立项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区。从2004年开始,省级土地治理项目集中5%左右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建设,每年建设25个科技示范园区、实施40个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三是扶持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20032006年,投入5.75亿元扶持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154家,引进、吸收、推广了230项先进适用技术。四是提高科技服务绩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采取引入竞争机制、优选推广单位、鼓励技术人员入股等方式,推广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抗虫棉等新品种90多个,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设施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70多项,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经验启示

  (一)江西、江苏的实践,探索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增产增效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为解决粮食增产不增效、农民种地不增收等长期困扰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两省农业综合开发采取新的开发战略,集中投入,做大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了增粮增产与增效增收的有机统一。江西农业综合开发在确保全省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致富找到了稳定的渠道。2000年江西赣南脐橙面积只有30万亩,为促进脐橙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连续7年在赣南建基地、扶龙头、强科技,直接扶持建设了40万亩标准化脐橙生产示范基地,扶持了10家脐橙加工企业,投资建设了1个脐橙苗木良种繁育基地,扶持了30个脐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赣南地区脐橙产业面积迅速扩大到137万亩,成为世界一流的优质脐橙产区,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江苏省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粮食主产区,促进农民增收与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同样重要。江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一方面扶持新兴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把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强,让农民从传统优势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目前,江苏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400万亩,高品质棉花种植面积250万亩,油菜“双低”化面积1200万亩,特色蔬菜种植面积1400万亩,农民从传统优势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平均比过去多20?30%。

  (二)江西、江苏的实践,创新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示范引导机制。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是一种经济活动,最终要靠市场来调节。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促进优势农产品发展更多地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示范引导机制,注重产业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得到实惠,让企业提高效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产业发展的大潮中。江西省在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集中资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帮助农民引进优良品种,满足优质稻米种植所需的水、电、路和良种等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建设两用高效农田,引导农民发展“稻--畜禽”种养模式,以此扩大水稻种植农户的收入,调动农户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在促进桔橙产业发展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放在示范果园的建设上,让农民看到种植脐橙和蜜桔所带来的受益,从而自发踊跃地筹资投劳、改坡改地,种植脐橙和蜜桔果树。江苏省通过建设30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了近2500万亩稻田发展优质水稻生产。

  (三)江西、江苏的实践,丰富了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的内涵。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特点的基本涵义,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要求。但以往农业综合开发更多地关注按区域进行的综合治理,对“按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关注不够。江西、江苏的实践证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要在坚持基本涵义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发概念,丰富开发内涵。要按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组装配套、综合协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小综合”,向产加销一体化、农工商协调发展的“大综合”转变。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缺什么补什么,消除薄弱环节或瓶颈制约,避免产业发展过程中因某一块“桶板”短缺而影响整个产业发展水平。江西、江苏两省农业综合开发将70%的财政资金集中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坚实的产业发展基地;30%的财政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流通等企业,舞动产业发展龙头;在建设基地和扶持龙头的资金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完善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江西赣州市农业综合开发2004?2006年投入财政资金431.5万元,扶持30个脐橙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设信息化网络系统、开展农民培训、引进优质种苗等,使这些组织逐渐壮大,成为维护果农利益的团体。“两头帮+中间接”,是农业综合开发最显著特点和最大优势。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优势,就能使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大显身手、大展鸿图。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按产业进行综合开发的新思路。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产区-产业-产品-项目”的开发思路,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立足“粮食主产区”和“优势特色产区”,研究确立适宜本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包括粮食产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遵循产业整体发展规律,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始终坚持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到了实惠;中央领导之所以确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没有“打水漂”,是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大地上写着,到处都能看得见,而且长远起作用”。今后,围绕主导产业搞开发,更要向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不仅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要更多地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化项目资金也要重点支持与农户生产直接相关的基地建设。

  (三)全面总结并积极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经验。除江西、江苏外,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优质无公害大米和大豆产业,吉林扶持优质玉米产业,河南扶持优质小麦产业,四川扶持生猪产业,山东扶持无公害蔬菜产业等,都已取得显著成效。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力量,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课题研究,为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提供参考。同时,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宣传成效,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